中美贸易战 于医药行业影响几何?
2019/8/26

2018年初至今,“中美贸易战”是从官方到民间讨论得最为火热的一个话题。从最初的“301调查”到人民汇率破七,贸易战历经升级、谈判、再起、激化、休战、重启,似乎已走向深水区。医疗行业同样没能幸免,贸易清单中出现共约百余项医药行业相关产品,主要为原料药、生物制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今天小二就共同客官们来聊一聊中美贸易战对医疗界的影响。

201908261110511567.jpg                

创新药研发与技术转让

虽然中国与美国医药产业规模差距逐渐缩小,但医药创新能力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国FDA2018年度报告显示,去年,有59款新药通过审批,创20年历史新高。其中,1/3为first-in-class的创新药,对比我国,2018年,中国药监局(NMPA)前所未有地批准了48个新药上市,其中10个是国产新药,38个来自进口。

对于创新药企来说,贸易战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因为新药研究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问题也让不少药企望而却步,而通过技术转让节约了新药创制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带来的市场回报大大高于技术转支付费用。在贸易战中如果对药物研发和技术转让设置重重壁垒,获取新药和技术转让的成本大幅提高。早在2017年,美国就对“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在于中国企业是否“涉嫌侵犯美国知识产权和强制美国企业做技术转让,以及美国企业是否被迫与中方合作伙伴分享先进技术”等议题。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十三五方面的部分规划,共同指导中国企业通过合作研究在海外寻求先进的生物技术,促进国际生物技术转让;促进新产品和“关键技术”的采购、合并和收购,并且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并且投入了大量资金,指导和系统支持企业投资和收购美国公司和资产,以获得服务于中国工业政策的尖端技术,这些政策和做法都是不合理的。

除了技术转让受限,在一些技术前沿、尤其中美竞争力度大的行业领域也受此次贸易战的影响较大。以处于技术前沿的细胞治疗为案例,全球目前有1100多家做细胞治疗的企业,中美几乎平分秋色,差不多都在300多家。国内目前有15家企业+2个机构获得临床批件。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某细胞治疗企业透露:涉及到细胞治疗关键材料的质粒和慢病毒生产主要在美国。目前质粒的提价普遍在20%,而慢病毒的价格则增加了20~30倍。

201908261111134710.jpg

医疗器械及仪器设备

从出口数据来看,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和器械较少出口到美国,主要以中低端医疗器械为主。本次清单不仅列入了基础低值耗材如纱布、温度计等,也限制了部分大型仪器,如核磁共振仪、心电图机、超声波扫描仪、X射线断层扫描仪等产品的进口,限制品类有升级趋势。

在进口方面,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进口则以高端产品为主,类似核磁共振、CT等高端医疗设备均被国外品牌所占据,还有骨科与心内科的高值耗材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高,不易研发制造,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园区生物材料国际物流平台提供的信息,目前我国关税反制措施中,对于医学的仪器设备加征税率最高的达到25%,主要包括包括真空泵、烘箱、制冷设备、光学仪器等。加征20%关税的1078个税目商品中,有33项涉及科学仪器及部件,包括复式光学显微镜、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仪、湿度计、试验机、恒温器等。还有其他研磨机、离心机、色谱仪等仪器设备关税上涨在5%-10%。

关税的上涨确实导致国外安捷伦,赛默飞等品牌的仪器设备价格上涨了10-20%。但因为订单大多为年底预购,价格上涨未立刻显现,而由于美方的出口审查、企业规避风险等因素导致仪器设备、一次性耗材的供货期(普遍延长3-6个月),调货期变长,国内企业生产可能受影响。

从另一方面看,贸易战将加速国内企业在部分高端设备和器械领域的进口替代,关税的加征对这部分公司来说,将带来一定的利好。 虽然当前有国内政策扶持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国内企业急需解决的是建立完善研发、质控体系,在质量上做到能与进口产品比肩。

201908261111353683.jpg

原料药

原料药在国内医药工业出口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比重,也是国内医药行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领域。2017年美国进口我国原料药39.2亿美元,虽然美国对原料药的征税名单包含了多个品类,但整体规模不大,国内企业而言似乎压力不明显。

反过来看,美国要提高关税,对自身的影响可能更大些。由于在美国原料药生产成本较高,美国本土药企生产的制剂,需要的原料药主要依赖中国进口。这无疑抬高了它们本土药企的生产成本,同时会影响到药品的价格,进而有可能会增加美国医保负担。

人才交流

中美贸易战事关中国产业升级,在这场规模空前的贸易大战背后,人才争夺战也是风起云涌。有人说,表征是货物关税之争,核心是人才之争。

美国始终在加强对关键领域人才流动的限制,2018年5月2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国防授权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的一项修正案,允许国防部终止向参与中国、伊朗、朝鲜或俄罗斯的人才计划的个人提供资金和其他奖励。该法案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国的“千人计划”。人才流动的限制对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影响直接表现为目前普遍生物专业背景申请赴美签证受到影响,拒签率极高,导致双方的人才技术交流受到障碍。

美国对于华人的种种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也引起一批美国学界人士的担忧,前NIH主任指出:“任何群体都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出身而被针对,”……美国不应该冒着失去一大批优秀的来自海外的科技人员的风险,以牺牲长远科技发展为代价,服务于眼前的安全忧虑。”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贸易战最终导致大量人才回流,于中国科技创新而言或许是一件幸事。回顾十年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一波海归潮,使得不少工作生活在国外的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回国创业,催生了贝达药业、深圳微芯、信达生物等一批眼下的亮点企业,而BioBAY等一批生物产业园区也正是在那时候应运而生。可以说目前中国生物医药百花齐放的局面和这场海归回国创新创业热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数据显示:10年前人才流动状况是,大约每7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1人回国。现在,每7人中有6人回国。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下,我国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海归时代。越来越多优秀海外人才主动回国,这将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转载自BioBAY公众号,原作者@B村小二